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内容页

【侨眼看侨都】 李仰东:“见证江门非遗产业从零到不断创新升级”

发布日期:2023-05-26 12:47:15   来源:环球网

在2023粤港澳华侨华人大湾区大会举行期间,华侨华人嘉年华在开平赤坎华侨城举行。美籍华人李仰东先生携带多年来继承和创新的东艺宫灯在这里展示,由于款式新颖,搭配江门五邑元素的书画,受到回乡参加嘉年华活动的华侨华人的啧啧称赞。“唯美的宫灯勾起了我们海外游子的乡愁。在海外,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在华人会馆或者家里都必定悬挂宫灯,以解思乡之愁。”来自秘鲁的邝女士兴奋地说。

李仰东是一位美籍华人,祖籍江门水南乡,曾经在美国纽约从事街头画师工作。在偶然机会接触到宫灯,从此着迷,并不断创新工艺,令濒临式微的东艺宫灯再续辉煌,并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仰东自然成为了非遗技艺传承人。“可以说,我是伴随着江门非遗从零到有,到逐渐扩大非遗朋友圈,再到如今的非遗产业不断创新升级,见证了江门非遗数量和产业的腾飞。”李仰东自豪地说。


(资料图片)

江接四海,门纳百川。江门自古是广东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之一。史料记载,江门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公元879年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代以来,江门人追随先辈足迹,顺西江出国门,乘舢板游四海,创业他乡情系桑梓,蕴育了独一无二的“侨文化”。

东艺宫灯天生自带“侨”味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彰显着皇家气派,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江门宫灯随南宋末代朝廷流入江门一带,宋元崖门海战后,宫廷艺人、御师将宫灯制作技艺在江门传承发扬,并逐渐流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春节、元宵、乞巧、中秋等佳节必备之吉祥物。

在美国旅居的李仰东深知宫灯对于华侨华人的意义,当得知同族前辈宫灯技艺的传承人在江门经营的宫灯厂濒临倒闭时,他坚定地从前辈手里接过宫灯技艺传承的“接力棒”,于2007年回到家乡江门,接手并不乐观的宫灯厂苦心经营,承担起宫灯制作技艺传承的责任,燃起了东艺宫灯非遗之光。在李仰东的坚守与推动之下,东艺宫灯逐渐为人所熟知。东艺宫灯于2009年3月入选江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2年2月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李仰东被确定为广东非遗项目东艺宫灯的传承人。

“江门东艺宫灯古典的造型和结构汇聚了中国传统木艺、国画、剪纸、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大型祭祀活动专用灯、宫灯是港澳、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慈善筹款投灯活动的指定“侨”味元素,同时也是海外华人餐馆的标志性符号。除了传统照明,宫灯逐步成了展示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海外许多华人场所,中华传统节日、聚会等,宫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李仰东介绍说,宫灯不仅有祈福许愿之意,更寄托着华侨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并成为“侨二代”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媒介。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充满“侨”味的东艺宫灯愈发受到外国人的喜爱,也成为世界各地华侨中外友谊的见证物,缓解了华侨华人的乡愁,凝聚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力量。

如今,自带“侨”味的东艺宫灯进驻江门长堤历史风貌街(街区),一起见证江门这10多年来非遗从无到有,到逐渐增加并形成了有影响力的非遗产业。

非遗产业不断创新升级

江海交汇,在江门新会区形成了冲积平原带,良好的土壤环境,造就了优质的柑类栽培区。特有的地理水文,孕育了独一无二的陈皮文化。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新会陈皮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

陈皮也随着华侨足迹在异国飘香,寄托了海内外华人的乡愁。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厅,有一处华侨铜像,华侨出洋前手里提着的,正是一罐陈皮。

“借助独特的华侨资源优势,江门可快速与世界创新集聚地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经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柏忠介绍,目前新宝堂已在澳门各大酒店、超市、网购平台等实现销售全覆盖。

走进江门打造的农产品商业文化综合体——新会陈皮村,游客可以参与各具特色的陈皮文化活动:观看陈皮文化展馆,从源头了解陈皮产业,品尝陈皮美食等。

“新会天马村周边是陈皮行业最集聚之地,汇集了整个产业链最新的信息,包括标准仓储技术、种植技术、品质管控等。”新会康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炯威说。

在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陈皮产业不断创新升级。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正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除了生晒陈皮,还有柑普茶、小青柑、陈皮零食、陈皮酵素等相关产业。据了解,2022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190亿元。

搭上产业集聚的快车,非遗文化产业的能量不容小觑。目前,新会古典家具产业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上下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日耗原材料超1000吨,产业规模超100亿元。

传承了600多年的小冈香制作技艺,如今也发展出了家庭用香、养生香、天然精油等香产品产业链。在第五届中国(新会)香文化博览会实现线上24小时全天候展出,仅开幕式直播期间,就销售3800多万元。

如今,以新会陈皮、古典家具、小冈香为代表的江门非遗产业,驶入现代产业的快车道,撬动了超200亿元的年产值。据不完全统计,江门非遗产业的传统特色产业经营户已超6000家,相关从业人员超20万人。

世遗名片激活侨都记忆

江门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碉楼、侨批银信等吉光片羽,是侨乡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

步入江门开平城区,一座座东西合璧的碉楼,在麦浪稻林间巍峨耸立。在开平,这样的碉楼有超过1800栋,散布在塘口镇、赤坎镇、百合镇。由海外侨胞寄银信回来建设的碉楼,见证了侨胞反哺家乡的家国情怀,也见证了江门与世界的文明互鉴。

江门拥有530多万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素来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人缘优势。江门也是全国少有、广东唯一同时拥有2项世界遗产的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

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留住侨乡记忆,这是江门五邑各地正在着力做的事情。

华灯初上,离江门市中心不到一公里的华侨古村落启明里,换上了和白天不同的多彩外衣。启明里是江门城区十三个百年华侨古村落之一。历经沧桑的古村落整饬一新,成为江门一处新的文化地标。街巷修整如旧,纷至沓来的人群在这里温习城市历史,为老街区带来了新活力。

在开平仓东村,土生土长的侨乡文化研究专家、五邑大学副教授谭金花,与团队于2011年发起了“仓东计划”文化遗产保育行动。“从建筑入手,但不止于建筑。我们通过社区营造,重构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让文化得以传承。”谭金花介绍,文化遗产保护团队花大量时间走访村里老人,最大程度还原建筑的历史原貌,同时鼓励村民延续原生态生活方式,创新引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这一做法在201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获颁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近十年默默耕耘,“仓东计划”还研发了面向海外和港澳青少年的遗产教育产品。每年,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参与了“仓东文化遗产游学营”,在碉楼与村落的风光中,领略华侨精神。“仓东文化遗产游学营”也成为广东省入选2020年度“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的唯一代表。

距离仓东村不远的塘口青年文创小镇,“90后”李继津和华侨邓华在这里创办了“塘口空间”国际青年旅舍。他们开展社区活化计划,策划“七夕等墟”等颇有人气的文旅活动,让沉寂的塘口旧圩逐渐热闹。

依托传统文化、华侨文化与世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塘口青年文创小镇将打造成江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交流与孵化的新据点,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创业。

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变得可触可感。银信是侨乡社会历史记忆的特殊载体,饱含华侨精神、家国故事。活化银信侨批,要极尽所能征集保护,从专业角度整理和提炼其价值,运用平台思维创新运作、活化包装,让这些宝贝走出“深闺”。

漫步银信纪念广场,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银信柱,按照爱国、教育等不同主题展示银信。一封封银信,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以弘扬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强湾区文化交流。开平碉楼与村落、澳门历史城区分别于2007年和2005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江门与澳门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等活动,共同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为打造大湾区文化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在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江门被赋予了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历史使命。用好得天独厚的侨资源、侨文化,以文化为支撑推动侨乡再出发,江门力争在新时代征程上创造新辉煌。(策划:陈雄桦 文/图:黄健能 )

关键词: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旅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